IER-M9 及 IER-M7
SONY 新產品:舞台用入耳式監聽耳機
IER-M9 及 IER-M7
SONY 新產品:舞台用入耳式監聽耳機
舞台監聽耳機原本是表演者和音樂家在舞台上表演時使用,或是現場音效工程師為了檢查舞台表演而使用,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對於專業人士聽到的音效感到好奇,也追求更好的隔音效果和舞台監聽耳機的貼合度。這表示有更多一般樂迷開始使用舞台監聽耳機欣賞音樂,這類耳機也乘著趨勢迅速成為熱門產品。從 2018 年秋季開始,Sony 踏入這塊新興的市場,並推出全新開發的舞台監聽耳機 IER-M9 和 IER-M7。我們向設計師詢問了設計過程的他們所注重的地方。
(受訪者) V&S 部門,產品設計部門,聲學工程師 Eiji Kuwahara
V&S 部門,產品設計部門,聲學工程師 Hayami Tobise
V&S 部門,產品設計部門,聲學工程師 Eiji Kuwahara
IER-M9 和 IER-M7 是 Sony 從零開始打造的新型號舞台監聽耳機,並採用了最新技術。首先可以請你談一談開發這兩項產品背後的理念和目標嗎?
Kuwahara:
身為工程師,一談到 IER-M9 和 IER-M7,就要從徹底重新檢視舞台監聽耳機的音質開始說起。一直到近期,入耳式監聽耳機才開始取代舞台用的落地監聽喇叭,所以我認為監聽耳機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這看來是個很值得深究的問題。
舞台監聽耳機的理想音效是哪一種樣貌?
Kuwahara:
就如同產品名稱字面上的意思,錄音室監聽耳機是音訊工程師在錄音室所使用的工具,所以如實重現麥克風錄製的聲音就是理想的結果。相對的,表演者在舞台上使用的舞台監聽耳機應該要有什麼功能呢?我們認為這項工具要能協助表演者將表現力提升到極致,並能細膩呈現出成就這種功能所需要的聲音品質。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釐清了三個關鍵要素。
第一是來自演出者的聲音必須精準重現,要等同於原音。舞台監聽耳機的一大功能,是讓使用者能親自確認演唱時最細微的差異,在聽眾耳中是如何呈現,例如呼吸和最微弱的人聲,而吉他和貝斯等樂器也是相同的道理。
第二項要素是能夠確實辨識樂器之間平衡的功能,舞台上的人聲和樂聲必須要夠突出並且能清楚聽到,如果這些聲音都混在一起,使用者顯然就無法將自己負責的部份好好表現。舞台監聽耳機必須要精準呈現演出者想要傳達的聲音和情感。
在古典音樂會中,指揮會負責這些事,但在演唱會中,通常是由舞台監聽耳機完成這些工作。
Kuwahara:
確實是如此。最後,第三個要素是節奏。為了能在演出時把握適當時機,演唱者和吉他手必須能夠準確聽到節奏聲部的鼓和貝斯音效,這就是舞台監聽耳機另一個重要功能。
這也是 IER-M9 和 IER-M7 最大的不同,它們可以讓使用者清楚得知聲音的起音。我們也投入大量心力,確保使用者可以感受到音樂的律動,因為表演者必須精準感受到演出的高潮起伏,並且做出相應的反應,才能提升自身音樂的表現力。所以在實務面上,我們大幅改變了低頻音效重現的方式。
剛剛我們討論了理想的舞台監聽音效,現在能請你談一談讓 IER-M9 和 IER-M7 得以成真的技術好嗎?
Tobise:
為了實現這項全新的舞台監聽音效,我們特別為這些型號開發出全新的多 BA 系統。我們選擇使用平衡電樞式 (BA) 驅動單體,因為驅動單體的起音瞬間適合用於建立入耳式監聽耳機所需的節奏表現。此外,為了呈現精準的監聽音效,有必要在從低到高的頻率範圍內執行細微的聲學調整。不過採用多 BA 系統之後,每個 BA 都能個別處理特定範圍,這是達到我們所追求效果的最佳方法。
V&S 部門,產品設計部門,聲學工程師 Hayami Tobise
Kuwahara:
2015 推出的 XBA-300 就是應用多 BA 的概念,有三個 BA 單體別處理高、中和低音域,算是很均衡且優良的產品。不過在 2016 年,BA 技術有了重大突破,讓我們可以製作出更輕巧的單體,所以這一次我們想要知道結合三個以上的 BA 單體會如何…最後也確實嘗試了這麼做。除此之外,BA 的另一項優勢在於驅動單體的正面式密封設計,因此適合用於需要更好隔音效果的舞台監聽耳機。
你剛才有提到「結合三個以上的 BA 單體」,請問這些型號究竟使用了多少個 BA 單體?
Kuwahara:
IER-M9 有五個 BA 單體,IER-M7 則有四個,而且每一個 BA 主要處理的音域都不同,這表示 IER-M9 是 5BA-5WAY 系統,而 IER-M7 是 4BA-4WAY 系統。我們其實嘗試過製作具備六個以上單體的版本,不過在測試時發現越多不一定越好。為了達到理想的音效,我們認為現階段 5BA-5WAY 的配置是最佳選擇。此外,為了尺寸小巧的 BA,我們除了開發新型低音揚聲器和全音域系統之外,也開發了超高音喇叭。
Tobise:
IER-M9 的最大特色就是「5BA-5WAY」。其他的系統有多個 BA 單體處理相同的音域,像是 12BA 3WAY 系統,但是我在裝置中採用的並不是那種技術。
Kuwahara:
多個 BA 單體處理相同的音域固然有其好處,但身在 Sony 最棒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交由相同的工程師主理一切,無論是 BA 單體的內部研發,還是設計和生產入耳式耳機。從 BA 的線路和振膜到形狀和材質,我們都能根據心目中理想的 BA 樣貌一一打造出來,也因此能盡可能用最少的單體呈現高音質。
我想特別提一下 Sony 是多麼注重 BA 單體的細節。舉例來說,低音揚聲器有非常細小的孔洞,也就是聲音通過的地方,而這些孔洞會因為大小而多少阻斷高頻率。於是我們針對這些孔洞進行了微米程度的調整和測試,就為了達到能夠呈現音樂律動的核心目標,並且只採用能夠傳遞出最接近理想音效的單體。
Tobise:
聲音從每個 BA 輸出時所通過的路徑也很重要。在 BA 耳機中,聲音的路徑通常是以連接至 BA 的窄管打造,不過這種方法有其缺點,像是源自高音喇叭的高頻率範圍音域會遭到壓縮。為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採用的方法是把 BA 單體直接裝在內部機殼,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打造出更寬闊的音路,並且直接傳遞從 BA 產生的自然高頻 (也就是最佳化的音路)。內部機殼也採用極為堅固、內部高損耗的鎂合金製成,藉由穩固 BA 和減少不必要的機殼振動,我們進一步提升了音訊的清晰度。
組裝多 BA 系統時,還有其他問題對你們造成困擾嗎?
Tobise:
調整方式有無數種可能,除了 BA 單體組裝的形式之外,還包括音路的形狀,好讓來自每個 BA 的音效得以混合,以及為了分隔頻率得加以微調的電路網。每一種做法都得一一嘗試,真的是緩慢又困難的過程。
Kuwahara:
這兩個型號的中音域主要是介在兩個全音域 BA 單體之間,其中一個輔助低音揚聲器,以增加律動感,另一個則和高音喇叭聯合傳遞清悉的高頻音訊。我們在起初的作業中,就已經很清楚這樣的方向,但最後我們卻達到了遠超過一開始想像的音訊品質。是 Tobise 精心設計的電路網讓這一切成真,他重新思考整個設計概念,成功改善了每個 BA 之間的連接。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這樣的品質遠遠超過我們最高的期待。
除了音訊品質之外,還有哪些方面也經過特別考量?
Kuwahara:
其中一個重點是戴上耳機的感覺,我們在 IER-M9 和 IER-M7 採用了全新的預先成形耳掛,不僅可以維持舒適感,也能確實穩固貼合。我們更特別考量到讓表演者可以快速戴上和拿下,這是舞台監聽耳機的一大特色。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耳掛部份是預先成形,Sony 的多款耳掛式耳機都需要由使用者手動調整耳掛形狀才能貼合耳朵,但這些型號的耳掛形狀從一開始就已經固定,所以使用者只需要直接掛上耳朵就好。耳掛的材質柔軟,可以彈性貼合各種耳朵形狀。外殼形狀也是原本就為穩固貼合耳朵而設計,而結合預先成形的耳掛之後,即可提供防止掉落的穩定度,即使在舞台上移動也不受影響。可以快速戴上、舒適且穩固。我認為這麼說也不為過,以上的考量幫助我們達到心目中耳掛式耳機的終極目標之一。
在開發 IER-M9 和 IER-M7 的過程中,你們曾向實際使用過相關裝置的現場音效工程師和演出者尋求協助,可以請你多告訴我們一點關於這類合作的情形嗎?
Kuwahara:
我們擁有製作耳機的技術,也對判斷和改善音訊的技術很有自信。不過我們的確對於舞台監聽耳機的使用情形和所需音訊品質缺少了解,所以有了精通音效強化 (SR) 的演出者和工程師能夠提供協助,真的非常重要。多虧了 Sony Music 直接為我們介紹使用這類設備的現場音效工程師,讓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實用的建議。(請參閱下方欄位)
在開發 IER-M9 和 IER-M7 的過程中,和 Kim Co., Ltd 現場音效工程師 Ryo Ohmura 的合作非常具代表性。這次的合作中究竟有那些交流,而音訊又是如何獲得進一步的進化呢?我們請到 Ohmura 先生解答這些問題。
Ryo Ohmura 身為 Kim Co., Ltd 的現場音效工程師,工作經驗遍及各種音樂類型,從流行樂、搖滾樂到傳統演歌都有涉足,也與眾多日本歌手合作過,包括 ACIDMAN、石川小百合、加藤米莉亞、清竜人、GLIM SPANKY、柴崎幸、清水翔太 和 JUJU。
首先,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當 Sony 聯絡你時,你有什麼想法嗎?
Ohmura:
我非常期待,身為 SR 的樂趣之一就是從零開始打造完整可運作的舞台,這就是我工作的動力來源。同樣的,參與製作入耳式監聽耳機時,也讓我感受到相同的樂趣和期待。他們聯絡我的時候,我立刻就想著「我一定要加入。」
可以詳細說明您是如何提供協助的嗎?
Ohmura:
我收到原型之後,就請工程師同事和一些共事過的表演者試用。最後我從許許多多專業人士收集到了不少意見,他們的反應不一,有些有點太過主觀,不過我從這些意見中過濾出對入耳式監聽耳機尤其重要的幾個重點,然後轉達給 Kuwahara 和 Tobise。
Kuwahara:
Ohmura 確實回饋我們很多寶貴的意見,即使在往返日本不同地點的期間,他也會定期聯絡我們,而我們在打造音訊時會把他的建議列為參考。
表演者想從舞台監聽耳機聽到什麼樣的音效?
Ohmura:
舉例來說,監聽耳機必須忠實重現歌聲的音調和速度,這對於歌手來說非常重要。當然,這類基本功能在原型階段就已經實現,不過在當時,對鼓手來說很重要的低音鼓重低音卻有點弱,所以我請他們在這方面加強。以這樣的小型入耳式監聽耳機而言,通常不可能重現出足以帶動氣氛的重低音,但是我告訴他們我希望能感受到這一點。
Kuwahara:
這讓我們感到很驚訝,我們以為如果只是想聽到自己的歌聲或低音鼓的起音,削弱低頻應該不沒什麼關係。我們以為我們調整後的重低音頻已經超乎預期,但是他說對要上台表演的音樂家而言,這樣還是不夠。這就是從原型到成品最大的改變,我們瞭解到為了在舞台上有好的表現,重現重低音頻也很重要。
這樣的建議反映在最終產品上了嗎?
Ohmura:
當然,當然。我才剛用最終版本聽過音訊,我很確定我感受到氣氛被帶動了。(笑)
請問你對整體音效的評價是什麼?相較於目前市面上其他的舞台監聽耳機,IER-M9 和 IER-M7 有哪些出色之處?
Ohmura:
簡單來說,我認為這兩款耳機能呈現出令我熱血沸騰的音效,還記得演唱會即將開始的那種興奮感嗎?這款產品可以營造出相同的期待感:燈光變暗,舞台右側的吉他手開始獨奏,接著從左側聽到節奏聲部…最後從舞台正中間聽見歌聲,響亮又清澈。我真的很喜歡感受那種音樂蔓延的氣氛。
最後,對於一般音樂迷可以使用像舞台監聽耳機這樣的專業工具,請問你有什麼想法?
Ohmura:
這種現象不只限於耳機,有很多人會想要使用各行各業專業人士使用的工具,我不覺得這是壞事,這反而讓人熱血沸騰,不是嗎?(笑) 我認為享受音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音效所營造出的氣氛能讓人情緒高漲,就像我先前提到的。即使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我也會想要使用 IER-M9 欣賞音樂,我很期待收到成品。
我們向 Ohmura 提出相同的問題:雖然 IER-M9 和 IER-M7 舞台監聽耳機是為專業表演者研發的產品,但像我們這樣的一般音樂迷也可以使用,你對此有什麼想法呢?
Kuwahara:
對專業人士來說,監聽耳機就是工作場合的其中一項工具,一般來說這當然不會是音樂迷平常會使用的產品。不過,從截至目前為止的討論來說,我想你們應該也能稍微瞭解到,這項出色的產品事實上不僅可以用於監聽,也可以用來欣賞音樂。
舉例來說,播放到歌手舞台監聽耳機中的音效就像直接傳遞到聽眾耳裡的音效一樣,通常也是所有器樂混合的聲音。舞台監聽耳機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調整功能,讓使用者聽到均衡重現的音效,所以雖然這項產品稱作監聽耳機,但也能用來欣賞音樂,等於是一石二鳥。
Tobise:
這對 Sony 來說是全新的挑戰,在我們仔細尋找打造理想音效的方向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最終產品所呈現的均衡音效,也很適合日常聆聽。樂器的音效很精準,節奏和平衡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這款產品能播放出令人熱血沸騰的音訊。
有哪些音樂類型特別適合用 IER-M9 和 IER-M7 欣賞嗎?
Tobise:
基本上這兩款產品就是專為呈現所有類型的音樂而打造,不過我認為最適合聆聽律動感十足且帶有複雜音樂表現的類型,這些類型在演出時同時會用到舞台監聽耳機,像是流行樂、搖滾樂和爵士樂。
請談一談 IER-M9 和 IER-M7 的差異。
Tobise:
IER-M9 多了一個高音喇叭,可以重現出更順暢和細膩的高頻音,展現音色的細膩差異。由於我們把大部份的心力放在重現銅拔和腳踏鈸聲這類音效,還有表演者的呼吸,我會推薦追求精準重現水準的使用者選擇 IER-M9。當然,IER-M7 也具備所有關鍵的功能,所以使用者也能擁有不遜色的體驗,如果使用者很重視中音域頻率,尤其是人聲,應該會覺得這款耳機很適合自己。
你認為這項產品應該要搭配什麼等級的音樂播放器或音源?
Kuwahara:
可以先嘗試用你平常偏好的音樂播放器,就算是智慧型手機也無妨。再來如果有足夠的預算,您可以試試支援均衡式連線的 Walkman® (NW-ZX300、NW-WM1A 和 NW-WM1Z),享受均衡式連線帶來的純淨音效。我也建議使用最高音質的音源,優質的耳機可以適當呈現出音源品質的差異,所以我覺得多聽、多比較應該會很有趣。
最後,有什麼話想對音樂迷說嗎?
Tobise:
雖然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專業表演者和現場音效工程師,但一般音樂迷也應該能在聆聽時徹底體驗到音樂中的律動和細節。我認為應該有些音效只能透過這種耳機欣賞到,我們尤其想推薦給喜歡看表演者在舞台上活力四射表演的樂迷,一定要試試看這兩款耳機。
Kuwahara:
我只能再強調一次,雖然這兩款耳機能徹底實現音樂專業人士所要求的音質,不過耳機就是耳機,當然也可以用日常的音樂聆聽體驗上,而且應用範圍非常廣,適合各種歌曲或音樂類型。
產品的價格確實比較高端,不過對於能打造出具有如此品質的產品,我們感到相當自豪而且能充滿自信地推薦,我強烈建議各位前往商店試聽看看。最後,如果有使用者同時也表演自己的原創音樂,這兩款耳機對他們而言應該會特別具吸引力。